每年11月的第三周,是世界卫生组织(WHO)确定的“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(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,WAAK)”。恰逢新冠疫情全球肆虐,更需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,正确使用抗菌药物,减少耐药菌的产生。
服用抗生素前要咨询合格医务人员
(Seek advice from a qualifie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before taking antibiotics)
什么是抗菌药物:
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,包括各种抗生素、磺胺类、咪唑类、硝基咪唑类、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。
什么是滥用抗菌药物:
是指人们对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非理性使用。其一,医疗机构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:不分青红皂白,不管大病小病一律使用抗生素。其实使用抗菌药物要有明确的指征,一般感染性疾病可给抗生素。抗生素的选用,要根据是何种感染,如细菌、病毒、支原体等等。抗生素的剂量(尤其是婴幼儿)、疗程,尤其是副作用,对人体的肝、肾有害,长期应用还会引起二重感染。
其二,患者在自我药疗中滥用抗菌药物。
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:
首先,抗生素进入人体之后,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,也会引起不良反应,药物越多,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就越高。如庆大霉素长期使用会造成肾脏损害,四环素大量使用会造成肝脏损害,儿童长期使用还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等等。其次,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。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,细菌会自卫、防御、反击,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,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。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,有那么一天,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,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。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,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。再次是引起菌群失调,二重感染。在我们人体的开放部位,比如皮肤上、肠道中、鼻咽部等,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细菌,在正常情况下,相互制约处于一个平衡状态,人体对这种状态是适应的,不会发生疾病,但当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后,其中的某类细菌被杀死,而另外的细菌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,就会大量繁殖,生长,引起人体的感染,这种感染也叫二重感染。
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?
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是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。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,到杀灭致病菌和(或)控制感染的目的。治疗病毒性疾病时不使用抗菌药物,因为抗菌药物对病毒没有抑制或杀灭的效果。使用抗菌药物时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,能用口服治疗的就不要打针,能用一种治疗就不要用两种以上,不能擅自加大剂量,也不能在症状减轻后擅自减小剂量或停止使用。